聯合報專訪外科部常傳訓主任「開刀前必陪病人禱告 醫師背後故事令人感動」

2017/10/02聯合報醫療記者採訪外科部常傳訓主任,全文於2017/10/09 在各個聯合新聞網播出,刊登內容與連結網址如下:


醫師也會生病,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常傳訓就曾因十二指腸潰瘍出血,手術住院一周,卻也因此了解病人痛苦,往後為病人手術前,不分信仰,陪病人一起禱告,讓病人從中求得安慰。

突然發病 軟弱無力

常傳訓說,2002年6月12日那天他正在看門診,突然覺得非常不舒服,頭昏眼花,感覺血壓低到快暈倒了,還好家就住振興醫院附近,趕緊通知太太接他回家。當時一回家直奔廁所,解了很多血便,解完就休克了。

常傳訓說,他有長年消化性潰瘍的毛病,身為醫師看到血便,他休克前想著「很可能出大事了」,若非消化性潰瘍出血,就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直腸癌的徵兆。

太太又把他送回醫院急診,由腸胃科主任葉淳接手主治。經胃鏡檢查,確診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,因十二指腸較無癌病變機會,讓他大大鬆了口氣。但他的太太被嚇壞了,還好當時有一位護理背景的學姐在家做客,在他倒下時出手相救,不然太太恐手足無措。

常傳訓猜測,他的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很可能是遺傳自父親。父親胃長期不好,從他小時候,家裡就常擺放許多瓶瓶罐罐的胃藥,而他從國中開始也經常胃痛,會隨手拿這些藥來吃,導致胃也變得不好。

治療過程與輸血

他在國防醫學院大三時期,因胃痛做過三次胃鏡,當時就確診有十二指腸潰瘍。他說,做胃鏡非常痛苦,當內視鏡插入喉嚨後,會難受得一直嘔,就算噴了麻藥仍然很難過,但他也因此選擇走外科,研修最多的領域就是胃癌手術,另研究消化性潰瘍,所以對消化道特別認識。

常傳訓說,他曾到胃癌大國的日本研修胃癌手術,日本醫師處理胃癌時會同步輸血,但和他在三總所學不同。三總醫師提醒他,不得隨便替病人輸血,以免影響免疫力;但日本醫師說,目前無實證顯示,胃癌手術不能輸血,該輸血的時候就必須輸。

所以,雖然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治療標準規範未包含輸血,但葉淳主任認為,他血色素值已經非常低,而他也認為有必要輸血,所以除了電燒止血之外,也接受輸血,約輸了2000毫升的血液。不過接下來約半年,他全身皮膚過敏起癢疹,猜測可能是輸血造成的後遺症。

但他說,他從未後悔當時做輸血的決定。他記得在做總醫師時,時任三總院長的潘樹人因消化性潰瘍出血而住院,由他的老師及他共同照顧。當時潘院長出血情況嚴重,但堅持保守治療,不開刀不輸血,當終於能出院回家,回家當天下午卻被人發現在家休克死亡,讓他印象深刻。

「我的生病經驗,也讓我重新思考輸血方式是否該改進。」常傳訓舉例,例如是否應使用輸血過濾器,或是否有過敏史,有無必要在輸血前注射抗過敏藥物等,這些步驟,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都很遵守,但其他科較少有這些SOP。

病後省思與生活調整

常傳訓表示,住院期間,有很多人問他為什麼會十二指腸潰瘍?他認為,除了家族史及年輕時就發病之外,工作壓力及飲食不正常也是原因之一。

常傳訓指出,他工作非常忙碌,加上不講究「吃」,會為了把門診病人看完而誤餐,若有長時間的手術進行,也不會離開開刀房吃飯,更不可能在開刀房裡直接吃。所以他的用餐時間,幾乎是下班後,奔回家享用一頓太太烹飪的美味晚餐。

不過,他因晚餐經常吃得太飽,若隔天沒有「餓」的感覺,就不會吃早餐,只喝一杯水就去上班。長年下來,他幾乎每天只吃一餐,除非醫院晨會有準備早餐,會為了不浪費食物而把早餐吃掉。

常傳訓坦言,生病後他曾決定規則吃飯,但因沒有外食習慣,請太太幫忙準備便當,但因不習慣獨自吃飯,請太太一次準備3份便當,讓跟診護理師及門診志工一起吃。卻因過於麻煩太太,改請開餐廳的教會姐妹準備便當,但同事吃膩了,他也不想再麻煩人準備便當,飲食至今仍不正常。

常傳訓強調,雖然他飲食不正常,但已戒掉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飲料,也不喝含糖飲,而且很多手上照顧的癌症病人每天「錦衣玉食」,吃得食物五花八門,卻也讓他相信「病從口入」。所以他堅持吃太太準備的餐食,不在外面亂吃。

病友信靠我 而我信靠神

但因工作壓力及飲食不正常沒解決,常傳訓偶爾還是會胃痛。不過他是虔誠的基督徒,聖經常提到:「我們日用的飲食,今日賜給我們」、「不要為你們的生命而憂慮吃什麼、喝什麼。」所以和胃痛共處,他選擇靠讀聖經紓解,一天讀5小時以上也不嫌累。

常傳訓說,人是軟弱的,他因生過病,更能理解癌症患者躺在床上,等待檢驗報告出爐的無力感,很難用「沒事」或「放心」等言語就能安慰。而他的祕訣是陪病人一起禱告,不分信仰,一起從禱告中求得安慰,同時祈求手術順利完成。

此外,他一定把手機號碼給病人,就算出國也不會關機,讓他們在最焦慮無助的時刻,都能找得到他。「我覺得這場病,對自己和病人都是一堂很好的課。」


udn聯合新聞網「開刀前必陪病人禱告 醫師的背後故事令人感動」